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发有效疫苗,实验采用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了ExsA内部序列被卡那霉素基因替换的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对鼠巨噬细胞J774的黏附、内化和胞内增殖特性,并比较对大黄鱼的毒力变化,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感染后大黄鱼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内化率降低,内化的细菌在12 h内被清除,野生株在内化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数量稍有下降,12~24 h期间数量急剧上升;突变株对大黄鱼的96 h LD_(50)为2.59×10~7/mL,比野生株高数百倍;电镜切片中未观察到组织内有菌体的存在,表明突变株的毒力明显减弱,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102.
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下声音与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4 k Hz)分别记录了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SPL,d B:re 1μPa)计算。结果显示:(1)网箱周围水下声音主要为,自然环境噪声(风、波浪,500 Hz~24 k Hz)、大黄鱼生物噪声(惊扰发声主峰值630 Hz、摄食发声主峰值800 Hz、游泳噪声50~400 Hz、摄食噪声20~2 200 Hz)和人为噪声(船舶噪声50~500 Hz);(2)船舶噪声SPL(约87.68 d B)低于部分石首鱼科听觉阈值(94.9~99.6 d B:re 1μPa),不影响大黄鱼声通讯和摄食行为;(3)网箱内生物噪声声压级强度:惊扰状态摄食状态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大黄鱼生物噪声频率主峰值和声压级强度与行为反应有关,即行为反应程度越激烈,频率主峰值越低,声压级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3.
以等量混合的鱼油、豆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设计成脂肪水平为1.62%、3.71%、5.77%、7.96%、9.95%和12.01%的6种饲料进行60 d养殖对比试验研究了饲料中花(Hem ibarbus maculatus)幼鱼脂肪水平适宜量。结果显示:花幼鱼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花的相对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投喂脂肪水平为7.96%的饲料花的生长最快,相对增重率为(1066.35±13.15)%;以投喂脂肪水平为5.77%的饲料花对蛋白质利用最高,蛋白质效率为(1.84±0.10);以投喂脂肪水平为5.77%的饲料花对饲料的利用最好,饲料系数仅1.39。研究结果表明:花幼鱼饲料中脂肪含量以5.77%~7.96%为最佳,考虑到饲料成本,把花幼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定为6%~7%。  相似文献   
104.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精子的紫外辐射灭活适宜剂量及其激活大黄鱼卵子发育为胚胎的效果,以Ringer氏液为稀释液,按1:30稀释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采用自制紫外灭活装置[紫外辐射强度2200μW/(cm~2·s),紫外波长254 nm]对这2种鱼的精子进行紫外照射处理及活力测定,然后与正常大黄鱼卵子进行人工授精,授精后一部分卵未作冷休克处理,另一部分卵进行了冷休克处理(受精2 min 30 s,3℃海水,冷休克10 min),并进行了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的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1)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的激活率与紫外照射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变化呈典型的Hertwig效应。2)未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与精子的紫外照射时间总体呈负相关,而仔鱼孵化率呈Hertwig效应。3)冷休克组中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诱导的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随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呈Hertwig效应,分别于2 min 20 s和1min 30 s时达相对峰值,此时,大黄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38.3±4.3)%和(66.5±5.1)%,黄姑鱼早期胚胎成活率和仔鱼孵化率分别为(43.3±3.3)%和(67.7±6.3)%。分析认为,大黄鱼和黄姑鱼精子遗传失活的紫外辐射剂量分别以308 m J/cm~2和198 m J/cm~2为佳。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雌核发育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相似文献   
106.
海州湾小黄鱼幼鱼和黄鲫幼鱼的食物竞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7~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胃含物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饵料重叠系数法等,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和黄鲫Setipinna taty幼鱼的食物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和黄鲫幼鱼的营养级相同,均为3.33级.但是它们的食物组成相似性(0.06~0.20)和饵料重叠系数(0.03~0.38)并不高,均小于0.6,而两种鱼类幼鱼种内的食物组成相似性和饵料重叠系数则较高.从饵料组成来看,甲壳类中的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在两种鱼类幼鱼体长/又长较小阶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之后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摄食逐渐产生分化.从本研究的结果判断,小黄鱼幼鱼和黄鲫幼鱼之间可能存在较弱的种间资源利用性食物竞争,而两种鱼类幼鱼各自则可能存在较大的种内资源利用性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107.
为研究饲料甘氨酸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氧化和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30.35±8.37)g的大黄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网箱)5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梯度的甘氨酸(0、0.6%、1.2%、2.4%、4.8%和6.0%),配制出甘氨酸实测含量分别为(1.58%、2.15%、2.75%、3.96%、6.33%和7.51%)的6种实验饲料.经过30 d养殖后,对大黄鱼进行拖网应激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实验结束后,饲料处理未对大黄鱼的存活和体成分产生显著影响.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在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达到最大值,而丙二醛的含量在甘氨酸含量为3.96%时达到最小值,但与2.75%组无显著差异(P>0.05).以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出大黄鱼饲料中甘氨酸的适宜含量为3.57%.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均在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呈现最小值(P<0.05).在拖网应激前,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大黄鱼血清皮质醇的含量最高.在拖网应激后,该处理的大黄鱼血清皮质醇的变化幅度最小,而此时的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综合考虑大黄鱼的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本研究推荐大黄鱼饲料中甘氨酸的适宜含量为2.75%-3.57%.  相似文献   
108.
翘嘴红鲌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等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半纯合饲料,饲养翘嘴红鱼白幼鱼2个月,探讨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 05),质量分数为42 76%的饲料组鱼体增重显著高于32 58%、37 64%饲料组(P<0 05),但与47 53%和52 49%饲料组没有显著差异(P>0 05)。蛋白效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与增重率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翘嘴红鱼白幼鱼最大增重的适宜蛋白水平为43 19%~48 68%,蛋白效率最大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2 50%,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为37 64%、42 76%、47 53%3个饲料组的蛋白效率差异不显著(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翘嘴红鱼白幼鱼的蛋白质最适需要量为42 50%~43 19%。  相似文献   
109.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0.
饥饿对于花(鱼骨)肌肉和血清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50±2.15℃的条件下,在室内1 m3的水泥池中进行了为期42 d的饥饿实验,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1、7、14、28、42 d取样,以观察饥饿对花背部肌肉和血清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对饥饿忍受能力较强,在实验期间无死亡现象;在饥饿初期花首先快速利用肌肉脂肪作为能量供给,后期则主要以肌肉蛋白作为能量来源,肌肉的水分含量不断升高,灰分含量则以不规则的锯齿状变化;花血清中的血糖对饥饿特别敏感,在14 d内显著下降(P<0.05),之后,保持在动态的恒定水平,而总蛋白质、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则在饥饿实验中以波浪状变化并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